季羡林在《我的童年》一文中说:“我出生以后,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。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,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;没有钱买盐,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,在锅里煮水,腌咸菜,什么香油,根本见不到。一到年底,就吃这种咸菜。”
季羡林还写到,四五岁的时候,他常和大人们去别人割过的地里拾麦子或豆子、谷子,然后回家把篮子交给母亲。有一年夏天,他拾得特别多,母亲就把拾来的麦粒磨成面粉,做成白面饼子。对于这种美味,饭桌上的那些当然是不够的。一次,季羡林吃完饭后,又去偷了一块吃,被母亲看到后追着打。那时他浑身赤条条的,干脆直接跳进水坑里,母亲打不到了,他就在水坑中得意地把剩下的白面饼子享用了。
那段时期,很多人,很多家庭都像季羡林的家庭一样艰难的生活着。他说:“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,使我终生受用不尽。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,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。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,对吃喝从不计较……”
后来,季羡林在“文革”中遭受批斗,被关进“牛棚”。但他决意忍辱偷生,坚持自己的信念。为了适应不断的批斗,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“批斗锻炼”:“低头弯腰,手不扶膝盖,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”,“还在心里数着数,来计算时间,必至眼花流泪为止”。季羡林后来写道:“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。”然而,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,正显示了他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