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往日崎岖还记否?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这便是名传千古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。该诗流露出世事的变化无常,难以逆料,表示了作者的无限感慨与惆怅,比喻新鲜贴切,文辞清新隽永,结句含蓄双关。“飞鸿”典,系借用云门宗夫义怀(989— 1060)法语雁过长空,影沉寒水;雁无遗踪之意,水无留影之心。(见《天衣义怀禅师语要》)。
苏轼正式研究佛教,也是在他初步宦海,任大理评事(掌管刑狱的京官)签书凤翔府判官(佐助州官掌管文书)的时候,初习佛于同事王大年。他在《王大年哀辞》中说:“嘉祜末(1061年),予从事歧下,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……予始未知佛法,君为言大略,皆推见至隐以自证耳,使人不疑。予之喜佛书,盖自君发之。”
东坡初入空门时,与其说他重在佛教的信仰,不如说是重在人生哲理的探求。他的作品最早写到佛教题材的,是嘉祜六年(1061年)所写的《凤翔八观》组诗。其第四首《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》云:
今观古塑维摩像,病骨磊嵬如枯龟。